close

現在的我顯然是偏激的,是刻薄的而且自信不足的吧?

但其實在我上小學以前我是在"充滿愛"的環境下場大的。

我是獨生女,親戚之間即使是同輩,也沒有和我年齡相近的"同儕"。

父母和親戚給我滿滿的愛與自由,我上的幼稚園沒有桌椅、沒有教室,

戶外的活動範圍特大,就像國外的森林學校那樣的概念。

我在那樣開放式教育的學園待了四年直到我上小學。

 


 

在小學以前我不懂什麼是爭競比較、利害關係,

人與人之間我看得很簡單,愛、不愛、喜歡、討厭。就這樣而已。

但其實我記得即使在那樣美好的環境,我的自尊心仍然是極強的,

我還是會比較:為什麼我比同齡的小朋友矮?為什麼我的視覺年齡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較小

為什麼別人可以有兄弟姊妹?為什麼別人有XXX而我沒有?....

但那都只是純粹的愛比較,也可以說是希望自己跟別人一樣的"同儕心裡",

基本上那時都還沒有真正傷害到我的"自信心" 。

 


 

但自從上了小學 ,

每天要六點起床,有了課桌椅,有了上下課鐘聲,有了回家功課,有了排名...

剛開始我覺得挺新鮮,但沒多久後,一切就成了我人生噩夢的開始。

就算是兒童也有兒童的社會淺規則,

不懂修飾或收斂的我馬上面臨人際困難,以及師長的"另眼看待"。

原本給予我自由的父母這時也開始對很多事情都擔心起來,

送我去補習班,逼我假日時在家練琴。開始告訴我不要輸在起跑點。

告訴我什麼是團體,什麼是紀律,叫我不能再迷迷糊糊,不能再睡過頭遲到、

不能再不寫作業、不能再和同學打架、更不能再隨心所欲的做自己。

我沒有任何批判我爸媽的意思,這樣的教育方式再正常不過。

 


 

且誰又知道我那麼不正常~

 

我的"獨生女"情結還未解開,卻因此而變得越來越孤獨。

我討厭人,討厭在這種奇怪的環境還笑的那麼平常的每個人;

我討厭我自己,討厭和周圍的人這麼不同的我自己。

也許是因為在更小的時候,沒有接觸過比較制式常規的生活體制,

加上天生的孤獨感,所以一上了普通小學,就難以適應那份落差了吧...

 

而後來可能是因為一直沒得到"正確"的幫助,加上是我個人的"無敵偏執",

於是這些問題並沒有隨著我的成長而緩解,

反而在進入叛逆期的時候,我的得失心變得越來越重,

我的問題變得更加病態,更嚴重的無法融入學校與社會...

直到這幾年才慢慢的從谷地"爬著出來"

 


 

我讀的幼稚園,在我小學長長六年還沒畢業之前就已經倒了,

也許這意味著,台灣這樣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也不需要有這樣的教育方式吧...

但我可以很篤定的說,那是我人生中唯一一個讓我肯定,

而且滿心感謝自己曾經待過的一個環境。

他們告訴我什麼是"放輕鬆"和"沒關係",

他們告訴我怎麼以健康的心態看待失敗,比去競爭贏了更重要。

當然愛與自由無法讓人生存,

生活規範、人際團體、人性等等的事情也是一定要接觸和了解,

但如果在學習這些人生無可避免的事情的同時,

環境還可以兼顧"愛與自由"(也不用講那麼矯情,其實就是心靈成長與心理建設),

我想當人在面對任何考驗下的"彈性與智慧"是會加倍的。

 

很多人以為,心理問題,那去看心理醫生,

學校也有的是輔導老師,難道這環境還有什麼問題嗎?

但比起出了問題像是"看病"似的輔導,

跟平時就處在一個可以給予正確價值觀和健全心理的環境,效果還是差很多的。

 


 

到底什麼才是害人不淺"溫室"教育?

是那看起來很自由,無拘無束的教育體制害了人嗎?

還是那種叫你要成為有用的人,不要輸在起跑點,無視人真正該有的價值觀,

間接告訴你人生的價值就只建立在成就和利益上(或者說要擺在第一順位)的教育環境?

 

試問:連敗北的勇氣都"沒學到"的人,要如何去競爭?更別提怎麼去贏了。

 


 

也許有的人也跟我一樣,辛苦周折了一大圈,

都成年了才懂得開始找回自信和正確的人生觀,

因為不要說台灣,也許這整個世界的環境就是這麼的讓人迷失。

如果環境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,那就試著給自己一些安全感吧~

給自己多一點愛、多一點彈性,

環境逼迫你努力爭取、別人不斷來跟你爭競比較,

你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好了。

就算輸給了別人而受到了"社會性責罰"(意思就是自己什麼事沒做好而失去某種利益),

至少自己就不要再責罰自己。

對自己眼前的挫折寬容且從容一點~

有勇氣坦然面對敗北,才有資格和能力去談成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ndigoLipsti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